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中链企通环保网 > 新闻资讯 > 完成“十四五”重污染天气目标需开启“打地鼠”模式

完成“十四五”重污染天气目标需开启“打地鼠”模式

2025-02-24 来源: 中链企通环保网 浏览量:5

  2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召开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主题是“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宣传教育司司长主持,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介绍情况并回答问题。
 
  ​​总台央视记者: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想问一下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指标能否顺利实现?2025年有哪些重点行动计划?“十五五”规划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有什么考虑?谢谢。
 
  李天威:重污染天是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重污染天时人们出门就是“行走的空气净化器”,老百姓的观感是最直接的、影响是最突出的、健康危害是最大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加快消除重污染天气,守护好美丽蓝天”。“十四五”以来,全国重污染天数比例稳中有降,2024年为0.9%,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北京市只有2天重污染,也是历年最少。但是,我感觉完成“十四五”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目标,还需要全程开启“打地鼠”模式,为什么?
 
  从大气污染的形势看,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依然突出,产业结构高耗能、高排放特征依然突出,能源消费仍将刚性增长。同时,大气污染进入深水区,主要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难度大,超标排放、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行、低效失效等问题依然突出。
 
  从气象条件看,全国今年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偏少,大气污染扩散条件相对不利,特别是京津冀周边、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受秋冬季供暖造成污染物刚性排放增加、气象条件相对不利等因素影响,重污染天数比例往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气候形势看,根据国际主流气候机构的最新预测结果,2025年春夏,拉尼娜事件趋于结束并逐渐向中性状态转换,2024年12月以来有利的扩散条件将趋于结束,并逐步进入转换状态。以往情况也告诉我们,转换期秋冬季气象条件往往总体偏差,极端气象事件频发,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过程时有发生,也不排除“跨年霾”的出现。我们仍然记忆犹新,2023年12月24日—2024年1月8日,持续16天的“跨年霾”,污染峰值面积达到270万平方公里,将全年PM2.5浓度拉高了2.4微克/立方米,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要实现中央提出的“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控制在1%以内”的目标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和挑战。
 
  客观条件不利,人就要更加努力。今年要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大力推动治污减排。指导地方加快实施落后产能退出,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清洁取暖、移动源防治等工作,持续深化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强化面源污染治理,真正把减排量拿到手,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科学精准应对重污染天气。不断提升预测预报能力,精准、科学、依法应对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天气,真正做到污染“削峰降速”;完善应急减排清单,实现涉气企业应纳尽纳、动态更新,防止“体外循环”;做到应急减排应减尽减、精准落地,杜绝“数字减排”。三是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指导重点城市围绕这两者共同的前体物,也就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实施协同减排,“冬病夏治”,确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关于“十五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和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目前还在研究阶段,总体看有三方面基本考虑:
 
  一是在工作思路上,锚定“美丽中国”建设要求,加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力度,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降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是在目标指标上,秉持以人为本的初心,重点关注对健康影响最大的PM2.5和由此引发的重污染天气,客观、科学反映“人努力”的成效,并与2035“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相衔接。
 
  三是在重点举措上,系统总结“十四五”的经验做法,突出标准引领、制度创新和综合施策,更好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加大源头减排、结构减排、碳污协同减排和科技减排的力度。
 
  谢谢。​​​​
 
  原标题:完成“十四五”重污染天气目标需开启“打地鼠”模式(答问一)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查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www.hbchanyelian.com/News-44976.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链企通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