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落实《上海市噪声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有效防治工业噪声污染,推动本市工业噪声污染治理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经各单位自愿申报、综合评估,择优选择了6个第一批工业噪声污染防治典型。今日发布案例一。
大陆泰密克汽车系统(上海)有限公司隶属于德国大陆集团汽车子集团,成立于2001年,专注于汽车电子制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近年来,随着公司业务的蓬勃发展,对产品生产制造所需的工业辅助设施诸如暖通系统和压缩空气设备的需求逐年攀升,叠加场地布局等历史因素,临边布局的噪声源设备对厂界噪声的防控和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同时也为公司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提供了机遇和实践机会。
一 多方协同,科学分析
公司主动与相关方沟通风险和治理经验,在嘉定区生态环境局等属地管理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寻求技术和工程支援,会同专业检测机构、研究院专家,就公司厂界内典型噪声源开展研究和评估工作,识别噪声设备并对噪声源强进行检测和记录,对设备在不同工况下(尤其是生产高峰时刻)的运行负荷进行统计和分析,对辅助用房的布局、门窗和墙体结构和材料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
综合以上调查确认:①产能与噪声设备运行负荷的适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设备运行大于需求,局部空压机、冷机和热泵在无需开启的情况下启用;②门、窗、进出气格栅等部位存在明显的施工隐患,导致这些局部位置虽有水泥墙体格挡,但噪声仍能穿透薄弱孔洞向外传播;③部分原有隔声措施已无法满足厂区车间内的新布局需求;④部分设备工艺老旧,产生高噪声影响。
二 双管齐下,综合治理
基于科学的调查分析结论,通过管理和工程降噪两方面拟定并实施本厂区内的环境噪声治理工程。
一是加强源头减量。
在布局调整方面,因受场地条件限制,公司精打细算,“螺蛳壳里做道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借助新产线项目配套暖通布局调整的机会,将部分高噪声设备进行了调整,从临边的辅助工业用房转移至非临边区域。
在优化公用辅助设施运行管理方面,公司停用了部分冗余噪声设备,降低噪声源强的同时,起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此外,结合各时段工况采取针对性的设备运行策略,例如,在非生产高峰时段,通过开启非临边区域设备、停用临边设备的措施,进一步降低噪声源强。
在噪声源设备治理方面,将原先的数台老旧冷干机进行替换,采用新技术工艺的吸干机,现场感受相较老设备的运行噪声降低明显。
二是加强末端治理。
薄弱环节防控。对门、窗、格栅等与墙体相邻接缝处,经过现场仔细核查比对评估,决定采用漏声封堵的措施,对所有识别到的漏声孔洞使用水泥等建筑材料实施永久封堵,并根据作业路径将常规出入车间门更换为隔声门。
隔声屏障升级改造。对于现有隔声屏障,联合三方及专家评估诊断,结合厂区产能调整及新布局现状,分别对现有屏障实施增高或加长等补充设计施工,确保厂界噪声满足国家标准限值要求。
三是智慧能源管理。
借助新升级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公司将AI智慧调度用于探测设备设施的运行状态、训练系统集成算法、将算法用于各种工况条件、自动调度和调配,实现设备设施的运行噪声防控策略的能效、降噪最优解。
供稿:嘉定区生态环境局
原标题:上海第一批工业噪声污染防治典型案例|源头减量、末端治理优化工业企业厂界噪声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