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中链企通环保网 > 新闻资讯 > 和蓝藻水华“松绑”:太湖水质30年来首达“良好”

和蓝藻水华“松绑”:太湖水质30年来首达“良好”

2025-01-22 来源: 中链企通环保网 浏览量:12

  湖泊,如同散落在陆地上的明珠,在沟通全球水生态系统,哺育一方水土方面,默默无闻且不可或缺。
 
  但明珠蒙“绿”,却带来了一系列麻烦和不良后果。比如太湖。
 
  笔者了解太湖,是从蓝藻开始的。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江苏省最大湖泊。2007年5月底,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水源地水质遭受严重污染,引发无锡市近200万居民供水危机。成为当时全国瞩目的生态事件。
 
  ‌蓝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的单细胞原核生物,主要生活在淡水和少数海水中。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氧气,是地球大气从无氧状态到有氧状态的关键“功臣”,也具有固氮能力,能够帮助提高土壤肥力。蓝藻本身,并无所谓利弊。但在某些条件下,蓝藻会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对渔业和养殖业造成危害。
 
  这个“某些条件”是什么呢?比如农药化肥、生活污水、畜禽养殖粪污以及工业废水等流入湖泊,导致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高,为蓝藻提供了充足养分。如果再遇到高温、缺乏水流交换等,则很容易导致蓝藻爆发。
 
  蓝藻大量繁殖,会在水体表层大量聚集成肉眼可见的蓝绿色藻层,呈油状厚厚地覆盖于水面,形成水华,从而阻挡阳光进入水体,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影响光照和氧气交换,影响其他藻类和生物的生长,使原有的群落结构被破坏,生物链断裂,物种趋向单一,导致水体生态系统失衡。爆发的蓝藻在代谢过程中还会分泌有毒物质,如藻毒素,这些毒素不仅会对水生动物造成毒害,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太湖流域,人口密集、城镇密集、产业密集,当污染排放进入太湖的总量远远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蓝藻爆发也就顺理成章了。
 
  湖内氮、磷的营养成分,与蓝藻发生密切相关。早在2007年蓝藻大爆发之前,太湖的氮磷含量便呈逐步升高的状态。1987年,太湖有1%的水面水质受到轻度污染,此时湖水总氮值已达1.43毫克/升,是1980年的1.6倍;总磷值为0.046毫克/升,是1981年的2.3倍。水质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直至严重爆发。
 
  为治理太湖蓝藻,2007年以来,各级财政和社会投资累计投入超3000亿元,这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走得颇为沉痛。直到2024年,太湖完成生态清淤635万立方米打捞蓝藻172万吨,蓝藻发生强度持续减轻,上半年首次未监测到水华。
 
  随着太湖生态向好,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也首次提高到“优秀”等级,流域物种数增加到6899种。自2007年以来,人们提到太湖,不由自主联想到蓝藻水华的这种绑定,似乎可以松一松了。
 
  但这种“解绑”是暂时的。蓝藻作为自然存在,会长期在水体中繁殖,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地控制水体污染排放情况,大面积蓝藻聚集甚至湖泛的可能性依然会卷土重来。
 
  河湖治理,久久为功。
 
  原标题:和蓝藻水华“松绑”:太湖水质30年来首达“良好”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查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www.hbchanyelian.com/News-44151.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链企通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