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扬州“好地方”,江河浩荡,满目青绿。
2024年,扬州市PM2.5平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为81.7%,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97.9%,邵伯湖水质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达Ⅲ类,长江(扬州段)水质连续7年(2018—2024年)保持Ⅱ类水平,主要入江支流断面水质优Ⅲ比例100%,均达历史最好水平。
同时,扬州是江苏唯一入选国家首批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的城市;《打造江淮生态大走廊生态文明创新实践》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优秀案例;东方白鹳保护实例入选生态环境部优秀环境公共关系示范案例,美丽扬州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保护修复,生态底色更鲜明
2024年5月,一对寿带鸟夫妇被发现,这是时隔十年,首次观测到寿带鸟在扬州筑巢安家。“老朋友”回归背后,是扬州持之以恒致力于生态修复与保护。
2024年,《扬州市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印发,扬州加强生态空间保护区域遥感监测和调查评估,完成105个生态破坏问题核查整改;建成古运河流域竹西片区、白马湖(宝应范围)退圩还湖等4个生态缓冲区;高宝邵伯湖群(高邮)“生态岛”试验区启动建设,建成5个观测站点和4个生物多样性科普展示馆。
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数据显示,扬州市生物物种数量明显增加,实际观测到各类物种已有2502种,鸟类种数从文献记录220种增加到304种,凤头鹰、寿带鸟、东方白鹳等环境指示性物种频繁现身扬州。
惠企保障,助推绿色发展
2024年3月,扬州市生态环境局正式向社会发布2024年度“助企惠企”重点项目清单,包含企业“环保接待日”专场活动、政银企“绿色金融”项目专场对接活动、建立生态环境政策服务直通车等22项服务。
2024年全年共举办12场企业环保接待日专场活动,帮助417家企业解决454个诉求。每季度召开政银企“绿色金融”专场对接活动,共促成18个项目获得金融授信83.3亿元。全年有12个项目获批贷款20.1亿元。
同时,扬州细化“多评合一”联动审批实施细则,对10个建设项目采取“打捆”审批,对4家企业采取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97个项目简化编制内容,并推进环评审批“网上办”,实现登记表项目15分钟自主快速备案,告知承诺制报告表项目当日办结。
扬州还制定了《关于推进生态环境非现场执法的工作方案》,通过自动监控数据、无人机、走航车、卫星遥感,全年生态环境非现场执法数量已占执法总数的41.22%。同时,推行轻微违法提醒告知制度,落实“首违免罚”“合规从轻”容错机制,免罚轻罚金额1665.23万元。对信用较好、环境风险较低的企业,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做到“无事不扰”。
扬州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探索与实践,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智慧监管平台的深度应用极大提高了环境监管的精准性和效率,更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集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监管、协同、分析”于一体的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目前已联网1011家企业、1793个监测点,扬州市排污单位自动监测监控联网和数据传输综合排名全省第一。
惠民行动,共建绿色生活
扬州市通过实施一系列惠民行动,努力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依托“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扬州在江苏省首创了“生态环境马上办”平台,投诉、举报类诉求的答复时间从原来的5个工作日大幅压缩至12个小时,群众对“生态环境马上办”工单的办理满意率达100%。
扬州还持续开展“两治一提升”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噪声、异味等扰民问题。通过创建餐饮油烟治理示范区、推动餐饮油烟“码”管家服务,有效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
过去的一年,扬州市人大、市政协强化监督指导,聚焦空气质量改善、重点水体治理、生态环保督察整改等重点任务开展精准监督帮扶,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围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治理建言献策,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凝聚起强大合力。扬州市发改、工信、公安、资规、住建、城管、交通、水利、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主动担当、各司其职、履职尽责,生态环境保护齐抓共管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扬州市生态环境局
主管: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主办: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原标题:扬州帮助400余家企业解决环保诉求,“两治一提升”改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