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中链企通环保网 > 新闻资讯 > 青绿观察丨两会释放政策最强音 固废治理站上绿色发展C位

青绿观察丨两会释放政策最强音 固废治理站上绿色发展C位

2025-04-03 来源: 中链企通环保网 浏览量:9

  在日前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锚定绿色发展路径,明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将污染防治、循环经济与低碳转型列为国家战略要务。
 
  在“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驱动下,固废资源化产业正迎来历史性机遇——从环保治理的“成本项”跃升为绿色增长的“新引擎”,一场围绕技术、资本与政策的产业变革浪潮已然涌动。
 
  随着《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上日程,政策首次将“废弃物循环利用”与“绿色低碳经济”深度融合。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4-202年固废处理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预计到2025年,固废处理行业产值将达到1.3万亿元,而全球碳边境税(CBAM)等绿色贸易规则的倒逼,更让再生材料替代原生资源成为制造业的必选项。
 
  这一背景下,固废处理不再局限于末端消纳,而是向“资源再生—产品重构—碳资产增值”的全价值链延伸,催生出绿色建筑、新能源回收、数字化碳管理等新兴赛道。
 
  技术创新成为撬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支点
 
  传统以人工分拣、填埋焚烧为主的粗放模式,正被AI视觉识别、高光谱传感、智能机器人分选等技术颠覆。

  以国内分选第一梯队企业青绿环境为例,其研发的“破碎+3D筛分+多梯度精细化分选(智能机器人分选+光电分选)”可精准分离建筑垃圾中的各种物质,使每吨再生骨料成本降低。

  根据《人民日报》报道,其在广州市建成的示范项目已实现家装建废的减量化和100%资源化利用,印证了技术革新对产业效益的倍增效应。
 
  国际市场的开拓进一步拓宽了产业边界
 
图片
  中国自主研发的建筑垃圾分选设备已进入印尼、泰国等“一带一路”国家,帮助东南亚地区大幅压缩混合垃圾处理成本;而国内参与制定的再生骨料国际标准,更让“中国方案”逐渐获得全球话语权。

 

  随着欧盟碳关税机制落地,出口型企业对再生材料认证、碳足迹管理的需求激增,固废资源化技术输出与碳信用交易结合的跨境服务,或将成为下一个千亿级市场。
 
  站在政策与市场的交汇点,固废产业正从边缘走向主流。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强音,不仅为行业注入信心,更预示着未来十年将是技术卡位、模式创新与生态协同的竞速期。

  对于企业而言,唯有紧抓政策红利窗口,在核心技术突破、区域场景深耕与全球标准引领上形成合力,方能在这场绿色变革中抢占先机,一个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增长范式已悄然到来。
 
  本文系青绿环境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若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处理。图片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查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www.hbchanyelian.com/News-46445.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链企通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