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常州市横山桥镇的常州恒锌禹晟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总监马培震正在查看危废桶情况。“危废桶满了,常州永葆绿源环保服务有限公司就会上门,运走处理。”马培震说,自从享受“绿岛”政策后,每年危废处理费用减少了一半。
在常州经开区,通过政府引导、多元投资、产业协同的创新模式,这里将分散的环保压力转化为集约化治理效能,串起一条覆盖固废处理、危废管理、废水净化的全链条生态产业链,探索“治污降碳、循环共生”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共享治污,激活产业集群
恒锌禹晟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生产锂电池隔膜涂布设备,每年会产生2吨沾有工业油脂的废弃手套。这些废弃物介于工业废物和生活废物之间,但因为量太少,自建一套处理设备成本过高,如果简易治理,难以实现稳定达标。马培震说:“每当需要处理时企业便头疼不已。”
3年前,恒锌禹晟搬进横山桥智能装备产业园,2公里外就是永葆绿源。每年只需缴纳2000元排污费,永葆绿源的工作人员就会上门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废弃物,企业则可以全力以赴忙生产。
不光是恒锌禹晟,一家地板企业的负责人许渊告诉记者,永葆绿源派出“环保管家”,跟企业对接危废品处置工作,提升企业风险防控能力。
类似的故事在遥观镇前杨工业园区上演。集中式工业废水预处理项目日处理能力达2000吨,惠及150余家中小企业,废水经分质预处理后,再进入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破解了“点源多、水量小、水质杂”的治理难题。
目前,全区已建成4个“绿岛”,覆盖固废收集、废水处理、喷涂等,在建2个项目将延伸至电镀、涂料行业,形成“绿色群岛”效应。
循环共生,产业链上演“绿色革命”
如今,常州经开区构建起了“园区级”循环经济网络。
常州经开区表面处理循环产业园开工建设,以“电镀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将分散的100条产线集中入园,废水分类处理、重金属回收利用。园区还将建设数智化管理平台,实现能耗与排放实时监控,推动传统电镀向绿色智造跃升。
在横林镇,玥辉环保公司负责人汤建介绍,横林周边的中小微企业,以家居企业、机械加工企业和电子科技企业为主。同类别的企业,生产工艺和污染物性质往往相似。“我们的专业固废运输车队会上门统一收集、打包清运和处置,相当于将‘私人门诊’变成‘集体会诊’。而企业减轻了人力、财力,可以心无旁骛忙生产。”汤建说。
产业链同样在纵深拓展。汤建介绍,再生金属直供某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废塑料再造组件用于光伏板支架,形成“固废变原料、减排创效益”的良性循环。“第一批淘汰的新能源汽车的电芯可用于家庭储能设备,实现‘退役电池’变‘移动电源’,类似地还有废木材加工成生物质燃料颗粒,每吨可减排2.5吨二氧化碳、废塑料再生利用减少石油消耗,塑料减排1.5吨碳排放。”
站在“十四五”循环经济规划与“双碳”目标交汇点,以共享治污为联结,构建闭环产业链,常州经开区还在探索汽车电子、新能源、绿色家居等产业与再生资源板块融合。
生态反哺,“工业伤疤”变“城市绿肺”
产业“含绿量”的提升,为生态修复注入动力。
虫鸣鸟叫、野鸭戏水、白鹭掠过水面······是凤章夫妇带着孙子、孙女在这样的场景里散步,悠闲自得。是凤章是芳茂村人,步行至芳茂山生态整治一期工程需十分钟,这里成了他们常来休闲的场所。
芳茂山又称横山,拱穿常州经开区横山桥镇,纵贯南北绵延数十里。曾经一度,芳茂山周边的林带遭到破坏、水域缺乏连通、岩石宕口裸露,让“芳茂”之名失去了颜色。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横山桥镇围绕生态课题推进系统治理,深入开展芳茂山生态修复,打造山脉连体、山水环绕的绿色空间。
更多实践在常州经开区铺开:宋创湖通过三期湿地改造,水质从劣V类跃升至Ⅲ类,80%的鸟类从“过客”变为“常住民”,将“口袋公园”和湿地公园串联成“绿色动脉”,让工业区变身“天然氧吧”。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在宋剑湖湖畔发展起来的宋剑湖光电科技港,依托近零碳园区标准,吸引昊升电机等绿色标杆企业入驻。
从“苏南模式”到“绿岛模式”,常州经开区的实践表明:绿色发展不是负担,而是机遇。通过政府引导、技术赋能与产业链协同,生态治理与产业升级实现了“两难”变“双赢”。这片土地正以绿为笔,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工业新图景。
常州市生态环境局
主管: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主办: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主编:孙健
审核:刘萍
编辑:张黎
版式:张晨
原标题:“共享治污 生态赋能” 常州经开区绘就循环经济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