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无废城市”建设,鼓励园区、企业开展绿色、清洁、零碳引领行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引导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工业企业推行“无废”生产方式。为宣传推广各行业推动工业生产“无废”转型的经验模式,我们征集了一批“无废园区”“无废企业”典型案例。下一步,有关园区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加强固体废物与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提升园区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践行“无废园区”理念,鼓励现有企业延长产业链,大力引进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项目,严格执行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台账管理等制度,推动辖区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依法依规处置,促进经开区绿色低碳发展。
一、聚焦资源循环,践行减量化。
通过工艺改造、技术更新、循环利用等方式,积极推动固体废物减量化,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一是向“新”发力,岩棉处置弯道超车。建成投运3万吨/年矿热炉热熔废渣制备岩棉生产线,以矿热炉产生的废弃热熔渣为原料,通过行车运至岩棉保温电炉,实现了原料的热装,与传统岩棉冲天炉加热工艺相比,能耗大幅下降。
二是向“长”发力,废渣利用点石成金。推动园区某钢铁企业实施冶金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延长下游产业链,化废为宝,利用冶炼废渣生产低锰钒合金和活性矿粉,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
三是向“内”发力,焦油掺烧吃干榨尽。推进企业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利用TDI固化焦油替代等量气化原料煤,与气化原料煤掺混后送气化装置燃烧产生合成氨气体,减少用煤量,削减固化焦油产生量,同时节约危废处置费用。
二、聚力强链补链,践行资源化。引进、建设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对建筑垃圾、粉煤灰、炉渣、危废等固废再利用,形成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是建筑垃圾“逆袭成材”。建设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生产线、废旧沥青再生项目,采用破碎、筛分等工序,对建筑拆迁垃圾、路面混凝土板、爆破混凝土块等进行加工处理,生产骨料、水稳料、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产品用于道路路基填料、沥青道路路面的铺设和生产透水砖、空心砖、墙砖、地砖、管涵、水沟盖板、建筑砌块等建材,有力推进建筑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二是一般固废“物尽其用”。引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利用粉煤灰、脱硫石膏等生产混凝土砌块。建设棉籽油皂脚深加工生产混合脂肪酸项目,采用酸化水解法等工艺对原料皂脚进行处理。
三是危险废物“转危为安”。投资建设危废处置项目,利用乙烯废油生产增粘树脂。试点开展脱硫废碱液“点对点”定向利用,利废单位使用脱硫废碱液替代原料硫化钠,用于合成有机中间体和制备硫化染料的助剂,实现了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三、聚能监管帮扶,践行无害化。聚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拓展和深化“无废”理念,采用“管家”上岗、数字化平台等措施深化监管服务,助力经开区绿色低碳转型。
一是“管家”上岗,服务企业暖温度。聘请“环保管家”以及“固废管家”等国家级专家团队,采用查阅资料、核验数据以及现场排查等方式,深入辖区企业“问诊把脉”,帮扶企业固体废物精准管理,变被动整改为自检提升,极大提升了企业的固废规范化管理水平,优化了营商“软环境”。
二是“平台”助力,织牢织密监督网。积极顺应园区数字化监管发展趋势,依托“重大安全风险防控项目智能化管控平台”,以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为抓手,对危固废产生、收集、贮存、处置、利用等核心环节进行全程信息化跟踪管理,用信息化手段为环保监管持续赋能。
三是“本领”提升,夯实管理硬基础。聚焦高质量发展,共享信息知识,分享经验方法,邀请各行业专家、部门业务骨干,持续开展产业大讲堂、环保业务大讲堂、生态环境领域专题授课等各类业务培训20余轮次,强化干部理论知识,提升业务本领。
原标题:“无废园区”典型案例解读: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化联动”无废园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