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中链企通环保网 > 新闻资讯 > 民企纷纷“投怀送抱” 是潮流所向还是有苦衷?——中链企通环保网

民企纷纷“投怀送抱” 是潮流所向还是有苦衷?——中链企通环保网

2018-09-20 来源: 中链企通环保网 浏览量:1057

民企纷纷“投怀送抱” 是潮流所向还是有苦衷?

  9月以来,上市公司的公告里,出现了一种比较抓人的趋势。     9月13日,金贵银业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曹永贵12日与稷业集团签署股权转让意向协议,拟将其占公司总股本的16.70%,转让给稷业集团。权益变动完成之后,稷业集团将成为控股股东。     这位稷业集团全称为“上海稷业(集团)有限公司”,小巴层层往上翻了翻“家谱”,终端溯源到央企中信集团,所以,金贵银业这家民企,原来是投入到了“ 队”的怀抱。     若是只此一家,倒也并不新奇。然而,小巴根据公司公告做了粗略统计,2018年以来,从“暗送秋波”到“暧昧不清”到“尘埃落定”,加起来就有20多家上市公司意图或正式加入“ 队”。     “婆家” *资方面,也是各式各样的都有。小到二三线城市区级 *资委、财政局,大如大央企中信,甚至还有几个戴着神秘面纱,如舆情战略研究中心、 *防大学政治部等等。    
*2018年以来已明确公告将股权出让给 *资的上市公司     这似乎和过去常见的企业混改有很大不同。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 *允许 *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 *有企业改组改革,即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但改革的主流形式多为民企参股 *有企业。     2017年8月, 联通混改试点方案落地,明确引入BAT、京东、 人寿等民企战略投资者,成为近年来民企参股 *企的标志性混改事件。     但混改的另一个形式—— *资入股民营企业,却一直以来显得比较谨慎,不过也并非无迹可寻。     2014年,就有隆平高科这一先例。     隆平高科是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名字命名的企业。1999年刚成立时是个 *企,隶属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2004年长沙新大新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实际控制股东后变身为民营企业。到了2014年9月30日,公司宣布引入中信集团。2016年1月,中信集团正式成为隆平高科实际控制人,*终控制人则是财政部。     而就在中信集团入主一年多后,隆平高科的战略目标从成为全 *领先的种业龙头到争取在2020年成为全球种业八强,2025年进入全球前五。     也就是说,隆平高科作为全 *高水平选手之一,由于 *资的入驻,骤然加速了其 *际化进程,要与全球一流的企业一争高下。     不过,如今这些争当“ 队”的上市公司,却并非全都像隆平高科这样属于优质资源被整合。在小巴统计的数据中,半数以上公司存在债务危机、股权质押爆仓等各种违约问题,引入 *资更像是“江湖救急”。     那么,民营企业变身“ 队”是否会成为混改的新趋势,“入选 队”的原因和形式各有哪些,这是所谓的“ *进民退”吗,对于 经济来说,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且看小巴问来的大头意见。       当前, *企收购、控股民企上市公司的案例比较多,从民企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经济增速下行和股市不景气,一些民企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触及平仓线触雷,今年已有20家左右将大比例股权转让给 *有资本, *资成为实际控制人。     ②一些民企正处交接班时期,子女不想接班,遇到现在的各种困难更觉得实体经济难做,索性出售股份;

     ③也有一些案例,是 *企和民企之间有产业链协同,或有债务重组、债转股,或民企没有许可证等准入条件、必须引入 *资才行,等等。     总体来说,目前不是民企上市公司的扩张上升期,而是困难加剧期、寻求出路期。如果拿结婚来做比喻,现在的婚姻民企是比较被动的,但不结婚活不下去。     而 *资方面,2016-2018年, *资尤其是中央 *资利润增长突出,是供给侧改革的受益者,客观来说就是家底厚了。在反腐倡廉背景下,政府项目更倾向于给 *企,给民企有时说不清楚,所以 *企的发展空间也大了起来。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人们一度认为 *资 *企改革、混合经济改革会加快,比如 联通引入了BAT。但总体上混改较慢,反而 *资收编民企成为趋势,这跟整个 *资系统效益处于上升期、做大做强的扩张冲动得到提振,是分不开的。     当然,也有一些 *资在朝着管资产的方向努力,即将来主要通过 *有资本经营公司来进行战略性布局,它们资本实力强大,在目前较低的价格上收购控股民企上市公司就成为一种战略部署。     另外,部分地方政府也有主动性,比如*近武汉市 *资委提出,未来一两年要在高端产业链控股1-2家上市公司。      *资控股后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 *资控股后,能不能在公司治理、激励机制上保持民营企业的优势和活力,能否留住人才,值得观察。 *企的考核方式往往不够市场化,这是一个隐患。     第二,如果民企上市公司一遇到困难就倒向 *企成为一种风气,跟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不符的,本来应该采取各种方式助其解困,现在直接拿下,如果都是这样的话,示范效应是不好的。     所以,当前 *企入主民企,应该是民企暂时性阶段性的权宜之计,而不是长期的、代表未来趋势的选择。       当前, *有资本收购、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现象,需要从深层次来解读。     从上市公司方面看,确实是部分上市公司自身遇到了财务危机。但危机背后,是浮躁的资本市场,投机风气重,项目由利益驱动、缺乏战略,短期行为多,盲目跟风等根本性的问题。     从监管层面看,也有市场制度的因素,尤其是2015年后,加大IPO力度,上市公司直接融资难且贵,于是寻求各种间接融资渠道。     从大环境上看,十九大之后,加大了金融调控力度,加上中美贸易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导致许多上市公司,尤其是资本运作过度、不注重实体经营、过度加杠杆的上市公司股票下跌严重,出现爆仓甚至跑路等现象。     所以才有了大量 *有资本增资或控股上市公司的现象,这种情况看似打击了一些投机分子,但如果持续发展,就会形成“ *进民退”的氛围,会让很多企业把 *资看成靠山,甚至会影响大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民营企业、资本市场、实体经济的信心下降。     相比于对实体经济的伤害,更严重的是对企业家心理层面的伤害,一旦造成很难愈合。     因此,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负面信号,不应该成为趋势,希望能引起高层的重视。       目前来看,上市公司引入 *资控股股东的,大多是大股东股权质押要爆仓, *资接盘缓解资金压力,避免上市公司因大股东问题出现动荡的情形。 *资主动出击收购民营上市公司控股权的情形尚不多见。      *资是 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提高效率,引进先进管理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于 *于民都是好事。但 *企问题也多,需扭转低效浪费的形象。     很多民企也问题多多,大股东无人约束,不顾实力加杠杆乱投资、内部官僚化和腐败、公司治理形同虚设、老板一言堂等等,民企也需要持续改革。     *终,市场会检验,但 *资在多方面比民资有优势,竞争上并不完全公平。     我也不认同所谓的“ *进民退”, *企做得不好退市的也有, *企壳很烂的也有,民企借 *企的壳以前也常见。但确实在资金和资源上,当下 *有资本有优势,民企投资偏谨慎。那几家上市公司 *资不接可能都没人接。     再者, *企上市公司本身会成为 *资改革的平台,这事说了好多年,中央也说要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 *有企业,管理、机制、约束等都是可解的问题,不是所有制本身的问题。 *资改革,是要引进人才、机制、社会资本约束管理层,而不是私有化。     目前看, *资进入上市公司后还没有进一步的重组动作,不排除以后有重组事宜,也可能是 *资支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强。     当然,也不必担心 *资收购所有上市公司,一是没必要,二是没见到强买强卖,三是 *资也没那么多钱。     (来源:格隆汇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查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www.hbchanyelian.com/News-393.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链企通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