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际国内市场正处于版图重塑之中,环境企业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国家和地区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日益增强,出海的地区变得更加广阔无垠。从传统的欧美市场到新兴的东南亚、非洲、中东乃至拉美地区,处处可见中国企业的身影。
对于环境企业来说,海外市场的拓展不仅可以缓解国内市场竞争的压力,还能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打造企业二次增长曲线。
当然,国内企业出海也面临诸多竞争压力。不同国家的市场环境及需求差异较大,如何快速调整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特定市场的需求成为企业面临的现实挑战。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方面,在国内市场已经证明可行的商业模式可能不适合海外市场,需要重新评估和调整。
有鉴于此,环境商会组织专门力量整理东南亚、中亚、中东等区域重点国家环境治理情况,通过商会官方公众号分享系列报告,供业界同仁参考。
东南亚系列包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缅甸等各个国家的概况、环境状况、环境管理、环境政策、环境法律,以及未来展望等内容。敬请关注!
缅 甸
一、国家概况
缅甸,全称缅甸联邦共和国(TheRepublicoftheUnionofMyanmar),是一个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西部的国家。它东北与中国毗邻,西北与印度、孟加拉国相接东南与老挝、泰国交界,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海岸线长达 3200 公里。缅甸因其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在古代被称为黄金地球,是东南亚与孟加拉国,印度,中国,老挝和泰国接壤的最大国家。土地总面积约为677,000平方公里。它大约相当于德克萨斯州的面积和英国和法国的总面积。该国从北到南绵延2090 多公里,东西长 925 公里。它在印度洋有 2832 公里长的海岸线。超过50%的土地面积覆盖着森林。缅甸主要属于三季热带气候,即:炎热季节,雨季和寒冷季节。中部和下部地区的平均温度从 32 摄氏度到北部高地的 21 摄氏度。
缅甸联邦人口超过 4900 万。全国分7个省、7个邦和联邦区。省是缅族主要聚居区,邦多为各少数民族聚居地,联邦区的首都是内比都。缅甸是135 个民族的联盟,但主要种族是克钦族,克耶族,卡兰族,钦族,孟族,缅族,若开邦和族。90%的缅甸人信奉佛教。
缅甸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1948年独立后到1962年实行市场经济1962-1988年实行计划经济,1988年后实行市场经济。据缅甸官方媒体报道2023-2024 财年缅甸吸引外资6.61 亿美元,主要投资来源国包括新加坡、中国泰国等。外国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电力和工业等领域。这是一个转型经济,从26 年的中央计划社会主义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国内和对外贸易中鼓励和发展了私营部门。几乎所有经济部门都允许外国投资。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要部门。在工业中,中小型企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优先地位。缅甸具有巨大的长期经济发展潜力。
二、环境状况
缅甸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区域,小部分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北,属于亚热带。由于季风的影响,缅甸全年气候可以分为热季(3月至5月中旬)、雨季(5月中旬至10月)和凉季(11月至次年2月)。全年气温变化不大,最冷月平均气温为 20℃-25℃,最热月平均气温为 25℃-30℃,雨量丰沛,主要集中在西南季风盛行的季节。降雨量因地而异,内陆干燥区 500-1000 毫米,山地和沿海多雨区 3000-5000 毫米。
缅甸地形北高南低,地形结构呈马蹄状,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高山区,西部有那加丘陵和若开山脉,东部为掸邦高原。靠近中国边境的开卡博峰海拔 5881 米,是全国最高峰。西部山地和东部高原之间为伊洛瓦底江冲积平原,地势较为低平 10。
(一)水环境
缅甸国内河流密布,淡水资源十分丰富,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两大水系覆盖全国,河流纵横交错,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钦敦江和湄公河。其中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和湄公河均发源于中国。伊洛瓦底江为缅甸第一大河,流域面积 43 万平方千米,萨尔温江为缅甸第二大河,流域面积约 20 万平方千米。湄公河由西双版纳进入缅甸,主要流经缅甸掸邦与老挝、泰国的边境线。缅甸水能资源超过中南半岛其他 4 国(越、老、柬、泰)的总和,位居东盟国家之首。缅甸水利资源丰富,水利资源占东盟国家水利资源总量的 40%,但由于缺少水利设施,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缅甸利用水力发电潜力很大,截至2018年9月底,缅甸水力发电装机占总装机的 57.7%,水力发电依然是缅甸的主力电源。
(二)大气环境
缅甸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较低,在191个国家中排名第 113 位。尽管如此,2021年,缅甸政府承诺在 2021-2030年将至少减少 2.44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相对应的是,美国仅 2021年就排放了55 亿吨二氧化碳。不过,2021 年缅甸发生军事政变,导致包括这一目标在内气候目标的至今难以实施。2021年2月,缅甸全国民主联盟(NLD,简称民盟)政府在一场军事政变中被推翻。此后,在抵抗力量的反击下,该国经历了三年的动荡和流血冲突。在动荡的局势中,计划建设的大规模太阳能项目、为环境领导者提供的培训以及保护自然资源的努力都被搁置了。一些专家认为,国家为实现化石燃料转型和其他气候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已经几乎化为泡影。然而,在第 16 份《全球气候风险指数》年度报告中,在最易受极端天气事件影响的国家里,缅甸位列第二。
(三)废物
缅甸已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巴塞尔公约”和“斯德哥尔摩公约”,积极配合国际社会实施的环保计划。缅甸总统吴温敏强调称,缅甸已规划国家废物管理战略计划(2017-2030),将会国家级、城市级、镇区级着重实行减少“Reduce”、重用“Reuse”、回收“Recycle”等3RActions。目前,缅甸曼德勒市已展开实施此计划,呼吁其他城市也制定符合地区的废物管理制度有序地处理废物。我们也要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一样,实行回收废物制度。
(四)其他
森林
截至 2020 年9月底,缅甸全国林地面积约3440万公顷,原始森林面积 1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45%,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南部。中部勃固山脉是柚木的主要产区。缅甸植物种类有 8570种,林业种类有2300种,其中乔木 1200余种。缅甸盛产柚木和各种硬木,可供采伐的柚木面积约610万公顷,世界60%的柚木储量和国际市场上 75%的柚木均产自缅甸。缅甸还盛产檀木、鸡翅木、铁力木、酸枝木、花梨木等各种硬木和名贵硬木,硬木潜在年产量约 130 万吨。此外,缅甸还有丰富的竹类和藤木资源。缅甸新政府注重林业资源保护,2014年4月开始,缅甸政府禁止原木出口:2017年11月底,缅甸国家投资委员会暂停审批使用缅甸原始森林出产的木材原料加工厂项目。
矿产资源
缅甸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6个成矿带。矿产资源主要有锡、钨、锌、铝、锑、锰、金、银等,宝石和玉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缅甸现已探明的主要矿藏有铜、铅、锌、银、金、铁、镍、红蓝宝石、玉石等。缅甸的宝石、玉石、翡翠举世闻名,翡翠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缅甸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2019财年缅甸出口矿产品 14.7亿美元。石油和天然气在内陆及沿海均有较大蕴藏量。
三、环境管理
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下设机构包括6个业务管理部门、5个企业和1个大学(缅甸联邦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部,2022)。缅甸目前环境保护立法仅出台《环境保护法》一部综合性法律,除《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外,尚缺乏相配套的单行法、实施细则、环境标准。根据缅甸投资委员会(MIC)对电力项目报批程序的规定,投资者在缅甸开展投资项目,在向MIC报批投资许可时,项目环评报告将作为投资许可申报附件,且环评报告需取得环保部批复。目前,由于缅甸国内环保部门审批效率低、耗时长,MIC仅要求投资者提供项目环评报告初稿即可,可事后取得环保部的批复。
四、环境政策
缅甸的愿景是成为一个可持续、繁荣和包容的气候适应型低碳社会,造福今世后代。缅甸气候变化政策的目的是为以下方面提供长期方向和指导:在缅甸采取和促进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行动;(b)以迭代和渐进的方式将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考虑纳入缅甸的国家优先事项以及所有层面和部门;做出决策,为可持续、低碳、气候适应型发展创造和最大化机会,确保所有人受益。
缅甸政府持续加大森林保护力度,采取多项措施打击违法砍伐行为。自 2014年4月起,缅甸政府禁止原木出口。2017年11月,缅甸国家投资委员会暂停审批使用该国原始森林出产的木材原料加工场项目。缅甸国家木材公司也制定了逐步减少木材采伐量的计划。缅甸林业资源丰富,林木种类约2300种,包括常用于建筑、家具的乔木、柚木、花梨木等硬木,以及竹类和藤木资源等,林业是该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但因采伐过度等不利因素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 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2010年至2020年,缅甸的森林面积每年减少29万公顷。
五、环境法律
缅甸环境保护部门为资源与环境保护部。根据职能分工,涉及保护环境的相关政府部门还有农业、畜牧与灌溉部、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农业服务局等。缅甸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主要有:《缅甸动物健康和发展法》《缅甸植物检验检疫法》《缅甸肥料法》《缅甸森林法》《缅甸野生动植物和自然区域保护法》和《环境保护法》。《缅甸环境保护法》由联邦议会通过并由总统吴登盛签署于2012年3月30日正式颁布,依据该法制定的《环境保护条例》于2014年颁布。
六、未来展望
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梭温副大将表示:①由水、空气、土地组成的生物圈,与由人类组成的地球系统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必须注意保护和保存环境,以免对人类社会完成损害;②绿色发展标准对于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③缅甸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发展良好,为了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我们优先考虑通过自然解决方案进行绿色发展和投资活动;④为推动缅甸绿色发展,我们还制定并实施了绿色经济政策框架;⑤以推广绿色旅游为契机,我们曾沿着缅甸南部海域进行过水下探索和探索;⑥为了实现 2015 年《巴黎协定》的目标,缅甸正在国家层面努力减少和适应气候变化;⑦在维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方面,由于参与开采和消费的都是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需要共同努力,成为对话伙伴国家的榜样,在这里,我认为我们有必要重申绿色发展承诺,践行我们的诺言和职责。
东南亚地区的气候治理政策及行动
东南亚尤其是东盟地区受热带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洪水高发,也是世界生物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这一区域面临森林锐减、水和大气污染、工业污染排放、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东盟的气候治理政策及行动
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东盟作为东南亚地区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行动“认知共同体”路径很好地刻画了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首先,推动气候变化问题进入东盟政治议程并传播气候变化问题的共有知识。1978年东南亚国家就成立了东盟环境专家组,并于 1989年将其升级为东盟环境高官会议。东盟环境高官会议下设多个工作组,其中 2008 年设立的东盟气候变化工作组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专门机构。本质上这就是一个认知共同体,共同体成员对气候变化治理问题有着共同的知识基础、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共同的政策目标。东盟环境高官会议主要负责为东盟首脑会议和东盟环境部长会议提供政策研究咨询,揭示气候变化与东盟政治、经济、社会议题的相关和因果关系,以及传播气候变化的共有知识等工作。这一认知共同体越来越强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对于东盟国家的危害,也越来越关注自身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脆弱性;相应地,东盟国家决策者和民众对于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认识也经历了不断加深的过程。可见,这一专家网络对东南亚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研究和价值判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决策者和民众对气候变化和治理问题的认知及态度。
其次,东盟环境高官会议为形成东盟气候变化治理的制度性安排提供政策解决方案和思路,影响东盟国家决策者的气候政策偏好。东盟首脑会议是东盟最高决策机关,主要负责对东盟当前以及未来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而东盟环境部长级会议是东盟处理环境问题的专门机构,自1981年以来每三年召开一次会议审查地区环境合作协议的执行情况,讨论新合作项目以及确定解决方案,在举办东盟环境部长级会议的其他年份,则举办东盟环境部长非正式会议。作为东盟讨论气候变化议题的最高机关,东盟首脑会议早期针对环境治理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行动计划1997 年发表的《东盟愿景 2020》还提出了建立“清洁绿色东盟”的目标;东盟首脑会议从 2007 年开始发布专门针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宣言,内容也得到不断丰富和拓展。而作为处理地区环境的专门机构,东盟环境部长级会议1992年首次提出要采取紧急措施应对气候变化,2006 年会议上通过的《可持续发展宿务决议》将气候变化议题列为环境宣言的组成部分,2012年会议通过了《东盟环境曼谷宣言》和《东盟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2019年会议将气候变化和海洋垃圾污染等新出现的核心问题视为需要地区采取集体行动来解决的巨大挑战并通过了《东盟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其中,《东盟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是东南亚地区气候治理的行动指南,东盟国家共同采取适应行动、减排行动、基金投资、技术转移等综合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东盟环境部长会议正是这些共同政策和合作行动的“幕后推手”,专家组成的认知共同体通过负责修订东盟环境非正式会议形成的草案并提交给东盟环境部长会议审议表决,使其传播的气候变化相关共有知识对气候治理的决策和执行产生影响。
在东盟就气候治理形成合作的共识后,认知共同体的影响还将继续维持地区合作制度的存续以及推进气候变化共有知识的更广泛传播。从最初的设定议程和框定议题,到广泛地传播其内部的共有知识,认知共同体都在借助其跨国网络产生现实影响:一方面,认知共同体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纳入东盟共同体的建设框架内以进一步提升其战略高度,并推动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实施的具体机制,包括包括清洁发展机制(CDM)、《东盟跨界烟雾污染协定》( AATHP )、减少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机制(REDD)、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协议(AADMER)等;以东盟环境高官会议为代表的认知共同体还提出了建立农作物灾害保险和损失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后来被写入《东盟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并转化为实践行动。另一方面,认知共同体不仅推动制定了《东盟环境教育行动计划》,定期举办“东盟环境年”活动,还推动实施生态学校计划和环境可持续示范城市计划,开展东盟环境可持续发展电影节活动等,致力于加强东盟国家民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以对地区气候治理产生更广泛深刻的影响。
认知共同体在东盟的气候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同体成员在气候领域不但有着共同知识和共同信念,而且有着共同的政策目标,推动了东盟采取共同行动应对气候变化。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东盟各方还需形成合力,继续基于灵活有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通过实施减排和适应措施,增强区域和国际合作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原标题:特刊 | 东南亚国家环境治理情况报告之缅甸(附报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