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中链企通环保网 > 新闻资讯 > 环保人的2023:那泼天的富贵啥时候才来?

环保人的2023:那泼天的富贵啥时候才来?

2023-12-25 来源: 中链企通环保网 浏览量:250

  提起2023年,你能想到什么?
 
  是“史上最惨一年”的哀鸿遍野,还是整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的雷霆万钧,又或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意气风发?
 
  市场层面,从年初业绩预报、年报季时的惨淡,到一季度、半年报的回暖,再到三季报的重新下滑,环保行业仍未走出至暗时刻,业绩依旧在谷底徘徊。
 
  监管层面,起始于前年的“COD去除剂案”,环保行业受到的监管正在逐渐加码。2023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整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又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列为重点,一场针对环保行业的监管风暴正在来袭。
 
  政策层面,“十四五”棋至中盘,环保行业的各项政策也纷纷出台。《关于加快补齐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短板弱项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污染防治攻坚战正在从“坚决打好”变成“深入打好”,各个细分领域释放出来的商机也越来越多了。
 
  市场依旧迷茫、监管不断加码、商机纷纷涌现……这似乎是一个最差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看看环保行业以外,村BA火了、淄博烧烤火了、特种兵式的旅游也火了。为啥只有环保行业,还依然是那个“显眼包”?什么时候,那泼天的富贵,才能降临到环保人头上?
 
  1月
 
  1月,电视剧《狂飙》火了,小品《初见照相馆》也引发众人的吐槽。但对环保人来讲,1月份其实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月”。
 
  1月12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快补齐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短板弱项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快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县级垃圾焚烧开始成为2023年的热词。
 
  1月15日,生态环境部等16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之后的又一个“声十条”,噪声监测市场有望率先释放。
 
  1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又联合住建部、生态环境部共同印发了《关于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镇级环保市场也开始浮出水面。
 
  1月29日,住建部办公厅还发布了关于《存量填埋设施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存量垃圾治理市场有望启动。
 
  县级垃圾焚烧、噪声、建制镇污水垃圾、存量垃圾治理……“十四五”棋至中盘,关于环保细分领域的政策开始密集发布,这对产业来讲也是一个好消息。
 
  1月底,春节假期来临,“要不要燃放烟花爆竹”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不过,在环保业内,最大的事情还是赛莱默(xylem)斥资75亿美元收购了懿华珂(Evoqua),即将成全球第二大水务公司。这笔在中国农历大年初二官宣的消息,仿佛一个炸弹,让节日中的人们嗅到一丝火药味。威立雅收购苏伊士,赛莱默收购懿华珂,国际环保市场似乎越来越动荡了。
 
  2月
 
  进入2月,ChatGPT爆红,人工智能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它能给环保产业带来什么改变?一切仍在探索之中。
 
  2月份,环保行业感受最深的是一丝冷意。44家环保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业绩预告,其中31家净利润都同比下降,占比70.5%,堪称“史上最惨的一年”。其中,亏损最为严重的要属东方园林,亏损额达到了46亿元-58亿元。
 
  2月24日,光大环境发布盈利预警,预计2022年度盈利将比2021年度下降约30%-35%。这是光大环境5年来首次出现盈利“负增长”的情况,环保产业“带头大哥”的变化,再次印证了“史上最惨一年”的判断。
 
  每年春节前后,生态环境部都要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总结上一年工作,安排部署下一年重点任务。不过,2023年的会议对于环保产业来讲更加值得关注,因为它首次提出了“全面整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
 
  2月16日至17日,生态环境部在京召开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整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随后,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副部长赵英民分别带队赶赴河南、陕西突击检查,发现了一大堆弄虚作假问题。
 
  对此,黄润秋特别强调,企业与第三方监测公司相互串通、伪造篡改监测数据等问题,性质严重,影响恶劣,触犯刑法,必须坚决打击。
 
  2月27日,生态环境部还公布了第十三批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内容主要就是3起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的典型案例。生态环境部要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持续加大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会同相关部门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
 
  会议要求+突击检查+案例通报,一场针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打假风暴”,突然就来了。
 
  2月10日,博世科发布公告,宣布控股股东广环投向宁国国控转让公司股权事项取得新进展,混改刚刚两年的博世科再度易主。到了年底,安徽博世科正式登场,并且还将目光瞄准了新能源,拟新增设立锂电池循环利用事业部。
 
  年初以来,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逐渐升温,部门经理月薪15万,应届生2-4万起……“ESG概念”悄然逆势,高薪扩招。
 
  3月
 
  来到3月,贵州的“村BA”和山东的“淄博烧烤”相继走红,“小饼+烤串”也成为各地烧烤爱好者的标配。随着疫情防控政策放开,旅游市场迎来一波报复性反弹,着实让人眼红。
 
  当然,3月份最重要的大事还是两会。今年两会,新一届全国政协新设“环境资源界”,环保人首次有了自己的意见代表。新当选的委员也不负众望,一上来就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环境领域职业资格建设的提案》,把目光瞄准了停摆已久的“环保工程师注册工作”。
 
  随后,7月23日,生态环境部在答复函中表示,针对启动(环保工程师)注册工作的相关问题,近期住建部已会同我部召开协调会,正在研究推进。8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又在另一份答复函中表示,近期将会同住建部、人社部启动环保工程师注册工作。
 
  每年两会,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都要提交议案、建言献策。今年他们提交的提案是《关于保障危险废弃物处理行业健康发展的提案》,其中指出了水泥业无序发展,冲击了专业危废市场的问题。7月23日,生态环境部也针对这一提案给出答复: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提出的有关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生态环境部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吸纳。
 
  两会召开的同时,环保产业也发生了两件大事,与两家老牌环保企业有关。
 
  第一件是关于桑德的。3月3日,江苏省泗阳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举行拟解除特许经营权协议听证会的公告》,拟解除与北京桑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桑德泗阳水务有限公司的负责经营的王集镇、李口镇、新袁镇等1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权协议。事实上,随后几个月,这种“地方政府提前收回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权”的现象将越来越多。仅3-4月,就先后发生了江苏泗阳、广西贺州、山东成武、北京顺义、山东台儿庄等5起事件。
 
  第二件事是巴安水务的。3月10日,经过长时间谈判和协商,巴安水务大股东张春霖和二股东山东高创集团达成一致和解备忘录,握手言和。巴安水务也终于走出“抢占董事会”等负面消息的影响,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3月底,年报季来临,环保产业的两位“带头大哥”在同一天公布了2022年年报。北控水务营收同比下降10.39%,净利润下降67.25%。光大环境营收也同比下降25.20%,净利润下降32.37%。
 
  两家环保龙头的数据都不太好看,光大环境则历史性地第一次出现这么大的下滑。
 
  4月
 
  4月,上海国际车展的“宝马mini冰淇淋事件”引发热议。而在环保业内,一年一度的中国环博会也终于恢复正常,在上海盛大开幕。
 
  4月19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慕尼黑博览集团与中贸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亚洲旗舰环保展—“2023第24届中国环博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憋了一年的环保人们,终于有机会在线下聚一聚了。本届展会,展示面积、展商数量、观众数量都创下历史新高,二十几年来首次启用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全部17个展馆,共有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2,407家展商,以及68个国家和地区的91,007名专业观众参观洽谈,呈现出环保产业“后疫情时代”复苏的勃勃生机。
 
  一年一度的行业盛会,也是观察产业变化的大好时机。有记者就发现,今年展会上的环境监测企业明显增加,其中许多都摆出了温室气体的监测设备,显示碳监测已成为行业的“新风口”。
 
  此外,如何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也成为行业热议的话题。泛测环境CEO管祖光博士表示,大家都说环保的黄金期过去了,其实是行业的泡沫期过去了,现在是市场在回归理性。未来政府只会把钱花在刀刃上,企业也要看清楚客户的真正需求,去做客户更刚需的事。
 
  环博会的火爆,印证了环保行业的回暖。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生态环境治理市场需求企稳回升,市场预期明显改善,生态环保产业运行总体呈现回暖态势。
 
  5月
 
  五一期间,一首《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的视频火了,网友们童心大发,争相改编。
 
  4月底5月初,环保上市公司2022年年报发布完毕。“环保圈”统计了190家在A股、港股和新加坡上市的环保企业年报,结果发现,有近五成环保上市公司营收下滑,六成多环保上市公司净利润下降。
 
  环保产业“史上最惨一年”,实锤了。随着年报的发布,环保企业应收账款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环保圈”统计了187家环保上市公司的年报,有68.45%的企业应收账款都同比上升,占比近七成。而应收账款占营收的比重,也有3/4的企业都高于30%的警戒线。
 
  5月的环保产业,热点似乎都与固废有关。先是5月上旬,四川省一家废弃油脂收运企业和火锅店“撕”了起来。这家厨余垃圾特许经营企业宣称“查获”火锅店私自存储运输的餐厨废弃油脂,并转交给了城管部门。火锅店随后发文表示,自己储存的废弃油脂是销售给有资质、有实力的专业公司处理,完全合法。一场废弃油脂收运企业与火锅店PK,暴露了这个行业的诸多问题。餐厨废弃油脂“0元特许经营”,真的合理吗?
 
  5月23日,一家在华南地区颇有名气的有机固废企业又敲钟上市,登录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这家企业就是朗坤环境。
 
  生态环境部这边,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的行动仍在继续。5月29日,环境部通报山东环评造假案,几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到三年不等,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至五十万元,同时没收违法所得。生态环境部表示,环评造假案的宣判,再次为广大环评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
 
  环保,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一把枪”,成了攻击别人的借口。
 
  6月
 
  6月的热点也与“打假”有关。6月8日-9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宁夏调研腾格里沙漠污染问题整改情况,并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带队对银川市的部分企业开展了突击检查。结果发现,有第三方检测机构涉嫌未经现场采样,即出具虚假检测报告。
 
  事实上,今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已经多次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开展检查了。2月底在河南,3月下旬在河北,6月初在宁夏,还有8月初在湖南,黄润秋部长都“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突击对企业进行了检查,发现很多生态环境问题。
 
  6月,新闻比较多的企业是启迪环境。先是6月13日晚,启迪环境发布公告称,由于部分款项未能如期支付,导致公司被相关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涉及执行金额3531.34万元。
 
  紧接着,6月26日,城发环境又发布公告称,由于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论证和完善,经公司审慎考虑并经各方协商一致,决议终止收购北京新易资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
 
  北京新易,原本就是启迪环境旗下的公司。去年6月,启迪环境以15.04亿元的价格将北京新易100%的股权转让给城发环境的兄弟公司——河南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当时城发环境曾表示,待条件成熟后,将择机通过股权转让、资产注入或其他合法方式,由城发投资将相关项目优先转让给城发环境。
 
  “城发启迪吸并案”虽然已终止一年,但后续事件仍然余波未平。
 
  6月14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京环境监察罚字〔2023〕15号)。北京京禹顺环保有限公司由于“超出配额许可范围进行排放,并且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碳排放履约”,被罚款245.455万元。
 
  都知道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放污染物会被处罚,但因为“超出配额进行碳排放”被处罚,还是头一次。
 
  事实上,碳减排工作正在不知不觉间加速。6月的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表示,CCER的制度建设、方法学遴选,以及交易平台筹备等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前全面重启CCER。CCER重启,终于有了时间表。
 
  7月
 
  7月,“郑州河道贴瓷砖事件”引发热议,通报显示,该工程的长度约为10.8公里,并不是网上所说的22公里。工程造价也是650万元,而不是“34个亿”。
 
  从7月1日起,新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正式开始施行。轻微不罚,首违不罚,无主观过错不罚,还有5种情形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人们发现,生态环境执法更有“温度”了。
 
  7月3日,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拟在深市主板IPO上市。这是自2015年环评机构脱钩以来,首家省环科院划转的环境咨询机构冲击IPO。
 
  只可惜,短短2个月后,9月27日,苏环院就向深交所提交撤回申请,终止了首发审核。苏环院折戟IPO,也引发了环保行业的一系列“灵魂拷问”。
 
  7月12日,恰逢“全国低碳日”,全球旗舰环保展慕尼黑IFAT展亚洲系列——第四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再度拉开帷幕。
 
  7月18日,碧水源发布公告称,董事长文剑平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主任委员(召集人)职务,黄江龙将担任公司第五届董事会董事长。60岁的文剑平,最终还是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碧水源。
 
  7月份,环保领域最重要的事是一次大会——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8月
 
  进入8月,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华北、黄淮等地发生了暴雨洪灾,河北涿州多家图书库房进水。在海外,日本福岛核污染水也开始排海,受到了有关各方的强烈反对。
 
  8月环保产业的大事,都集中发生在下半月。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同一天,三峰环境等四家重庆上市公司宣布,其间接控股股东重庆水务环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80%股权,将由重庆市国资委无偿划转至重庆渝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8月底,两项重要政策相继出台。先是8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部署推动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随后,生态环境部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旨在进一步推动地方深入开展黑臭水体整治,让治理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城乡群众。
 
  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黑臭水体整治新动作,两大部门一起发力,给环保产业带来了新的利好。
 
  8月底9月初,环保上市公司纷纷发布2023年半年报。北控水务净利润同比增加124.28%、盈峰环境上半年营业收入61.33亿、中金环境净利润大增93.79%……相比几个月前“年报季”的哀鸿遍野,半年报数据有了明显好转,业绩显著复苏。
 
  9月
 
  9月,李佳琦的一句“工作不努力”让网友破防,也让他自己塌房。瑞幸和茅台联手推出的“酱香拿铁”,则给环保人带来新的启发——创新原来还可以这样玩?
 
  9月初,民营环保企业迎来两个好消息,一是中央编办正式批复在国家发改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工作机构;二是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公告》,对符合条件的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减免企业所得税征收,这些都有助于激发环保市场活力,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9月9日-10日,第一届新污染物治理大会在北京举办,新污染物治理的关注度逐渐升温。9月20日,第八届中国环博会广州展也在广东如约启幕,华南地区最大规模、最具专业的环保行业交流平台再次登场。
 
  9月份,CCER重启又有新进展。9月15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召开部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CCER重启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而在祖国的西陲,9月23日,总投资8.6亿元、日处理污水10万吨的西宁市湟乐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只用了89天,这家“全国最大的装配式污水处理厂”就建成通水了。有观点认为,装配式污水厂代表了环保产业“产品化”的方向,2023年也有望成为装配式污水厂的“元年”。
 
  10月
 
  10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发布一则《关于拟撤销“英语”等6个本科专业的公示》,拟将环境科学(082503)等6个本科专业向教育部申请撤销备案。随后,“知名高校拟撤销环境专业”的消息开始在网上发酵,引发大家猜测。有知情人士给“环保圈”留言称,该校只是将原来的“环境科学专业”扩展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所谓的“撤销”其实是误读。
 
  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生态环境部职责机构编制的通知》公布,将科技部的组织拟订科技促进生态环境发展规划和政策职责及编制划入生态环境部,不再保留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也更名为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协调局”。
 
  生态环境部的职责、机构、编制调整,也预示着环保工作正在不断深化。印象中,能让记者卧底的好像都是缅北电信诈骗、黑煤窑这样的犯罪组织,谁知这一次却轮到了环保企业。10月份,有媒体记者卧底西安、太原两家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发现他们经常弄虚作假,通过伪造、篡改监测数据,出具虚假监测报告等方式,帮助排污企业“蒙混过关”。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环保问题了。
 
  临近年底,关于地方环保集团成立的消息又多了起来。9月底,安徽省盐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安徽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有限公司。10月初,浙江生态环境集团总部项目签约仪式举行,标志着浙江省级生态环境集团正式亮相。到了11月17日,陕西水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又注册登记成立,注册资本200亿元。一连三家省级环保集团亮相,让环保行业再次响起“狼来了”的警报。
 
  10月份,又进入三季报时间,相比半年报时的回暖,三季报的数据又变差了,预示着环保产业的2023年可能仍将是“比较艰难”的一年,产业的至暗时刻仍未结束。
 
  好在,10月份也不全是坏消息。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决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作为特别国债管理,这将极大地改善地方政府的支付能力。地方政府支付能力的增强,对于饱受应收账款问题困扰的环保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
 
  11月
 
  11月,环保问题“出圈”了。在北京,“厨余垃圾不够,白菜来凑”事件引发热议。在江苏,“苏州毒地事件”又有新进展。在四川,“禁止私熏腊肉事件”也闹得沸沸扬扬。对于环保产业来讲,11月又是一个“政策月”,一大堆新政策密集公布,比1月份还多。
 
  11月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的通知”,对碳达峰试点建设工作做出部署安排。
 
  11月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等改革文件。
 
  同一天,生态环境部与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全面、专门的甲烷排放控制政策性文件,也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甲烷排放控制工作的“总纲领”。
 
  1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23〕115号),PPP也迎来新机制。
 
  11月21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瞄准农村污水治理之前的种种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11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这是继“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之后,第三个国家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美丽中国建设、碳达峰试点、甲烷排放控制、PPP新机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一系列新政策,涉及到环保工作的方方面面,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拼图越来越完善了。
 
  11月21日,在之前多次释放信号之后,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终于来了!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共组建5个督察组,分别对福建、河南、海南、甘肃、青海5个省开展为期约1个月的督察进驻工作。
 
  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与之前两轮的一大区别,就是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列为了重点。在它公布的第三批典型案例中,5个案例全部与污水有关。
 
  新督察开始,老罚单也执行完毕。11月27日,据《南京日报》报道,总额5.2亿元的全国污染环境“最严罚单”——“胜科水务污染环境案”已实现全额履行。
 
  12月
 
  2023年的最后一个月份,新闻依旧不断。寒潮天气、甘肃地震、北京地铁事故、演员周海媚去世,以及董宇辉与东方甄选的“内讧”,都吸引了一波眼球。
 
  老牌环保企业博天环境收到了北京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2023]20号)。内容显示,博天环境涉嫌在2017年至2021年连续5年财务造假。按照退市规则,博天环境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生态环保成为“九大任务”之一,并成为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表述最多的一次。
 
  12月14日,“2023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发布。50强中,国企/国资控股企业多达35家,民营企业则只有15家。而在2018年的时候,50强中国企/国资控股企业还只有24家,民营企业则有26家。
 
  环保产业的国资力量正逐渐成为主导,民企则陷入了低潮期。
 
  12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闭幕。“从化石燃料转型到其他能源”“可再生能源增至三倍”“甲烷减排”等共识,被认为是本次大会的重要成果。
 
  12月22日,生态环境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挂牌督办两起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案件,显示出“把打假进行到底”的决心。
 
  结语
 
  2023年,环保产业可能是苦闷的、彷徨的。经历了“史上最惨一年”的低迷,虽然半年报时有所回暖,但三季报又被打回了原型,整个产业仍旧在谷底徘徊。临近年底,有关中小环保企业降薪、裁员,甚至关门的消息又开始流传,冲击着环保人脆弱的防线。
 
  明明几年前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民经济的新支柱”,为何短短几年间就变成了这幅模样?“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当初制定的“50家产值过百亿”的目标,为何迟迟无法实现,甚至还进二退三?在政府环保工作力度不断加码、环保政策层出不穷的背景下,环保产业又为何不进反退,形成如此大的反差?
 
  这些问题,都值得环保人深刻地思考和反省。
 
  原因之一,或许与产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结构性问题有关。平心而论,这个行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太依赖“关系”和“资源”了,有没有技术无所谓,只要有钱谁都能做,行业门槛约等于零。
 
  这样的模式,在过去水大鱼大、野蛮生长的年代,或许还可以凭借速度优势吃到一波红利,但随着环保工作不断深化,数据逐渐归真,“伪需求”变成“真产业”之时,显然已经适应不了新的形势了。
 
  这个时候,就要求环保企业回归技术、回归品质、回归初心,用真正良好的运营、过硬的品质去争取客户,而不是再像过去那样去找资源、拉关系什么的。
 
  这个蜕变过程可能是痛苦的、被动的、不情愿的。但只有在这样冰与火的考验中,环保产业才能完成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成为大家期望的样子。
 
  苦果亦是果,从这一点上讲,2023年或许是环保产业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如果能够倒逼改革、破茧重生,这一年可能也会成为环保产业未来腾飞的起点。
 
  不管怎么说,生态环境保护都已是大势所趋,人民群众对于绿水青山的渴望,就是环保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
 
  有了这个力量之源,就一定能够支撑环保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不断成长!(注:原文有删改)
 
  原标题:环保人的2023:那泼天的富贵啥时候才来?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查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www.hbchanyelian.com/News-28221.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链企通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