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西安市发改委发布公告,对《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到2025年,西安氢能相关企业总数超过50家,力争产值突破100亿元。到2030年,西安氢能相关企业总数超过150家,培育氢能装备制造链主企业2-3家,力争产值突破300亿元。到2035年,西安氢能相关企业总数超过500家,力争产值突破1000亿元。
关于公开征求《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通知
为促进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研究起草了《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电子邮箱:chanye08@163.com,传真:029-86788850。
2.通信地址:西安市凤城八路109号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处,邮政编码:710007。
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23年8月25日。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8月15日
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
(讨论稿)
前 言
氢能作为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可循环利用的二次能源,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可以有效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氢能产业能与汽车、光伏风电、能源化工等产业深度耦合,构建氢能产业链,对西安提升发展能级、打造经济新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要求,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推动加氢站建设,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等低碳前沿技术攻关,加强氢能生产、储存、应用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规模化应用。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部署了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各阶段目标,标志着全国氢能产业发展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
《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产业链规模达 1000 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打造“一核引领,两轴联通,三心支撑”的氢能发展格局,在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创新驱动、示范应用、金融支撑、质量提升、区域协作等方面提出了路径措施,为全省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陕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陕西省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
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23至2035年,是未来一段时期西安氢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形势
1.全球氢能产业分工体系加速形成。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能源结构调整与技术变革,氢能制取、储运和燃料电池等技术日渐成熟,氢能成为未来全球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成为全球各国竞争的焦点,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与地区均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持续加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扶持力度,丰田、斗山等国外重点企业在氢能制储运技术、装备及关键材料制造等方面处于全球领先位置。全球氢能及氢能装备由示范应用逐步走向规模化推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球性氢能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正在不断完善。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产业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CO2)排放,创造2.5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并在全球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
2.全国氢能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和用氢市场,氢能产业已迈入商业化培育阶段,初步掌握了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部分区域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及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有望带动形成十万亿级的新兴产业。全国各省市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陆续发布本地氢能产业发展指导性文件,已形成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氢能先行发展区。截至2022年底,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10000辆,建成加氢站250余座,在建约50座,备案及规划数量超过百座。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3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到2050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10%,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3.陕西氢能产业资源优势突出。陕西氢能资源丰富,化工副产氢超200万吨/年,约占全国12%,高品质副产氢20万吨/年,两百公里内终端用氢成本低于35元/公斤。预计至“十四五”末,全省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将达到6000万千瓦左右,绿氢潜在产能约8万吨/年。全省拥有大量氢能领域的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校,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合的支持与引导下,“产、学、研、用”同步发展进一步深化,制氢、储运、电堆制造、动力集成、变速器及整车制造等方面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持续增强,可为全省氢能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同时,2022年陕西省印发了《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陕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陕西省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全省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4.西安氢能产业发展迎来历史机遇。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全面实施,西安经济规模与城市骨架的不断扩大,节能降碳要求与能源需求持续加码,对氢能的需求持续增大。西安在上游制氢、中游制储运、下游应用各环节均具有一定基础,科技创新、装备制造、关键材料等领域集聚了一批优质企业、落地了一批重点项目,全市涉氢项目计划投资总额近80亿元。同时,《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西安市氢能产业链提升方案》《西安市打造氢能产业集群实施方案(2023-2030年)》等文件提出,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氢能装备研发制造中心、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氢能消费中心、以西安为牵头城市的氢能示范城市群以及榆林-延安-西安与西安-渭南-韩城两条城际氢能廊道,为未来一段时间西安氢能产业发展明确了目标方向。截止到2022年底,西安氢能产业链建设发展成效显著,氢能产业产值预估达到10亿元规模,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潜力十足。
(二)发展基础
1.西安区位优势显著。西安位于全国地理中心区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空港、国内唯一的陆港以及完善的铁路网、公路网,交通优势突出。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与西安都市圈核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经济实力强劲、科教与人才资源丰富、城市功能优越、营商环境一流,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86.51亿元,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扎实基础。2023年,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资源吸附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2.科技创新资源丰富。西安拥有西交大、西工大、西电、西安工大、长安大学等全国知名的氢能科研高校,西交大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西交大电气学院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西交大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等国家级实验室,航天六院、西工大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在制氢、储氢、用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等方面,已形成一批技术成果。中国石油集团管材研究所在气态储氢材料领域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延长石油集团与陕煤化集团组建专业的技术研发工程中心,储氢材料研发中试基地正稳步推进,华秦新能源牵头建设了陕西省氢能创新中心、省氢能产业创新联合体、省氢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为西安氢能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增添新动力。到2022年,燃料电池、超材料、镁合金零部件等23项关键技术研发落地,相关发明专利申报超50余项,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车用超材料零部件产业化项目”荣获2022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一等奖。
3.氢能企业加速集聚。截止到2022年底,西安氢能相关企业超30家,主要为氢能装备制造企业。隆基氢能、华秦新能源等企业绿氢制备及储氢装备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氢易科技实现了有机液态储氢商业化。西部材料、凯立新材料等企业具备催化材料、复合材料等氢能新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盛世盈创、秦氢元等企业具备电堆及核心部件研发生产能力,引进了重塑集团、旭氢时代等国内氢燃料电池系统总成及组装企业。德创未来、质子汽车等企业的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专用车等产品已实现商业化,法士特等零部件企业可以研发燃料电池车专用变速器、减速器、车桥等核心零部件,其中德创未来当选为2022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优秀企业,氢燃料电池商用车销售量全国领先。西咸新区维纳-长庆加氢示范站正式建成投运。
4.应用市场潜力巨大。西安工业覆盖41个行业大类中的36个,聚集了国内航天1/3以上、航空近1/4的科研和生产力量,工业领域的氢能应用市场广阔。西安是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四型”国家物流枢纽以及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承载城市,交通物流领域的氢能应用市场多样。西安作为特大城市与国家中心城市,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供给面临较大压力,在发电、储能、民用等领域存在迫切需求。陕鼓集团全球首次开发的“焦炉煤气自重整制氢+氢气直接还原”制备高品质脱氧球团技术已开展示范应用,陕燃集团、延长石油等在天然气管道掺氢应用方面积累了一定技术优势,维纳氢能和旭氢时代首批氢能重卡正式交付并完成城际间运输测试。
5.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西咸新区头部融资租赁公司配合维纳运力平台业务链,形成了以氢能重卡车辆租赁和运管服务为主的业务模式,通过氢源差价、租金收入及调度管理服务费等路径实现了市场化运营。由秦创原科创母基金配合省金融控股集团、省财政投资集团及省内外社会资本等共同出资成立陕西双碳产业基金,在资本层面助推氢能产业上下游核心企业做大做强。陕西智库科学研究院正在攻克制氢成本评估的规范性问题,在建立制氢成本和碳排放的耦合关系上已有突破性进展,为西安建立国际化市场价格体系提供数据支撑。
(三)发展不足
1.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陕西氢能产业基础雄厚,但西安本地氢源有限,化工、冶金、供能等方面的氢能应用需求较小,导致西安发展氢能产业的自发动力不足。当前西安氢能龙头及配套企业少且规模普遍较小,制氢、储氢、氢能应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等领域均有薄弱环节,企业间缺乏业务联系,缺少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专业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尚未建成,氢能产业整体处于起步阶段,成链成群态势尚未显现,与东部先进地区相比,基础相对薄弱。
2.创新效能亟需提升。西安氢能领域的科技创新资源众多,不过政产学研金服用的创新生态尚未形成,优质创新资源在技术流动和落地转化等方面存在突出短板,多数高校科研成果未能实现本地产业化。同时,质子交换膜电解制氢、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等技术短期内难以实现产业化,储氢材料、液化技术、储氢装备制造、燃料电池及其零部件等领域相关企业技术水平整体较弱,长途安全运氢技术的瓶颈问题尚未解决。
3.示范应用亟待加强。氢能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储能、民用等领域,西安本地的应用市场丰富,但受制于氢源不足、价格较高等问题,氢能应用规模小、覆盖率低。同时,电动车型具有技术成熟、成本低等优势,西安新能源车应用重点在电动车型,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缺乏动力和经济性。目前德创未来氢燃料电池车订单已超过1000辆,主要在上海、北京、榆林等城市,西安本地暂未有投运。
4.产业生态有待优化。相较于国内氢能发展先进地区在政策和管理机制方面的积极探索,西安起步晚、步子小、程度浅,缺少指导性文件和规范性文件,政策体系缺失,在氢能相关领域的支持、审批和监管政策亟待突破。企业融资渠道不通畅,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氢能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缓慢,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缺少各类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对氢能产业快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及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围绕陕西省两条氢能廊道、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氢能装备研发制造中心等重大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坚持高端化、集群化发展,重点推进构建氢能创新链、高端装备制造链、燃料电池产业链“三链”以及氢源供应网、氢能储运网、加氢设施网“三网”建设,推动示范应用、企业集聚发展、发展环境优化、产业质量提升和对外开放合作,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区域产业协作,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全国氢能科创之都、全国氢能装备及燃料电池产业集聚高地,为西安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注入强劲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针对西安氢能产业处于起步与培育阶段的特征,强化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示范应用、标准等领域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氢能项目在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企合作,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最大程度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发展。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氢能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构建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聚集相互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进科学技术、生产工艺、商业模式等全面创新,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新路子。聚焦氢能产业高端发展,推动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和市场链的高端环节发力,形成高附加值产品,努力打造全球知名、全国领先的“西安品牌”。
坚持示范引领、安全发展。合理确定示范试点区域与企业,创新氢能产业发展模式,有序推进氢能的示范应用,探索氢能在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对传统能源的逐步替代,以点带面,推动氢能产业全面发展。把安全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安全风险管控,提升全过程安全管理水平。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紧跟全球氢能产业发展趋势与规律,兼顾短期和中长期发展,结合各区域基础条件和特点,科学规划西安氢能产业发展重点、空间布局和任务路径。设定总体定位与阶段性发展目标,分步实施、梯次推进、滚动落实,逐步构建区域特色明显、创新融合发展的氢能产业集群。
坚持区域协同、开放合作。加强与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都市圈以及榆林、延安等地的氢能产业合作,推动跨区域产业链式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谱写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积极推进与国内氢能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的交流对接,形成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抢抓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中亚峰会等机遇,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氢能产业对外开放,强化国际产能合作。
(三)发展定位
1.全国氢能科创之都。以西安“双中心”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用,依托西安丰富的高校与科研院所资源,聚焦氢能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在制氢、储氢、运氢、用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产业化项目,聚力打造全国氢能科创之都。
2.全国氢能装备及燃料电池产业集聚高地。依托隆基氢能、华秦新能源、西部材料、德创未来等企业和科研院所,大力发展氢能装备、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研发与制造,引育国内外优质企业,加快形成本地自主研发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着力推动“西安制造”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为全国提供先进氢能装备和燃料电池,打造成为全国氢能高端装备及燃料电池产业集聚高地。
(四)发展目标
2023-2025年为产业培育阶段。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实施一批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骨干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氢能的示范应用稳步推进,安全高效的氢气供应网络不断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加速建设,出台技术攻关、示范推广、安全监管等支持政策措施,初步形成陕西两条城际氢能廊道枢纽、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氢能装备研发制造中心和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氢能消费中心基本格局。氢能相关企业总数超过50家,力争产值突破100亿元。
2026-2030年为产业发展阶段。建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链,形成一批全国领先的关键技术,集聚一批氢能高端装备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取得突出成绩,氢能在工业、分布式发电、民用等领域实现小规模示范应用,氢能基础设施基本满足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氢能相关企业总数超过150家,培育氢能装备制造链主企业2-3家,力争产值突破300亿元。
2031-2035年为产业成熟阶段。氢能研发、制造和配套服务体系健全完备,全国氢能科创之都、全国氢能高端装备产业集聚高地基本建成,掌握一批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拥有氢能装备自主设计和规模化生产能力,氢燃料电池汽车基本应用大规模,氢能在工业、分布式发电、民用等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氢能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进一步完善。氢能相关企业总数超过500家,力争产值突破1000亿元。
三、空间布局
结合氢能产业发展特点,遵循“合理配置、突出重点、有序协同、联动发展”的原则,构建“一先导、两基地、多场景”产业布局。
(一)一先导: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先导区
以西咸新区为引领,发挥西咸新区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创新优势,先行先试,探索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新政策、新模式、新路径。依托泾河双碳光伏产业园、泾河两链融合示范园、秦汉自动驾驶产业园等产业园,发展燃料电池及其关键零部件、氢能装备制造、燃料电池整车等技术研发与生产制造,建设陕西省燃料电池产业核心区。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西部创新港等平台,推动科技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探索氢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多元化示范应用,打造全球领先的氢能零碳能源信息融合应用示范园区,形成一批先进示范经验。
(二)两基地:科技研发基地和氢能关键材料制造基地
1.科技研发基地。以高新区为引领,以丝路科技城为核心承载,以提升前沿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服务与成果就地转化“三项能力”为主线,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努力形成一批基础研究成果和关键技术成果,成为全省乃至西部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2.氢能关键材料制造基地。以经开区为引领,提升氢能关键材料研发与生产能力,积极引进和培育具有核心技术的氢能关键材料制造企业,推进产业规模化、产品高端化、企业集聚化,打造具有西安特色和品牌效应的氢能关键材料产业集群。
(三)多场景:构建多个氢能应用示范场景
在市域内,以氢能融入生活为导向,围绕市政交通、冷链轻卡、货运物流、机场服务、园区建设、建筑供能等领域,形成多个氢能应用示范场景,释放西安应用市场潜力,助力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氢能消费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