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一场与污染比耐力的长跑——中链企通环保网
2018-09-20
来源:
中链企通环保网
浏览量:844
环保,一场与污染比耐力的长跑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公开发表。
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我看到新华社一篇报道反映,位于长江“九曲回肠”石首段的一家临江化工企业,产业规模居世界前三,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但也是排污大户,严重污染问题多年难以解决,周围群众苦不堪言。这两年环保部门动真格严查,开出2700多万元的长江流域“史上*大环保罚单”,倒逼企业关闭污染严重、难以改造的生产线,投入约1亿元引进行业*先进的治污装置,不仅解决了多年的污染问题,而且推动企业实现了转型升级,一举两得。
“新华社一篇报道”,指的就是我和同事于今年年初采写的关于湖北楚源化工集团污染问题的报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新华社关注监督楚源集团污染问题已经10年有余,接力棒传至我手里也有5年。可以说,楚源问题的解决是一部环境保护斗争史的缩影,前路或许依旧艰难而漫长。
数年坚守为摘“毒瘤”
地处荆州石首市的楚源集团是一个“老大难”。
从改革开放初期一家生产塑胶的乡镇作坊式企业起家,楚源集团用了30多年成长为全 *驰名的大型染料化工“明星企业”。
楚源集团常年位居荆州市工业企业第一名,税收占石首市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一方面因带动就业和税收连年受到政府和行业联盟嘉奖;另一方面因长期违规排放污水废气备受诟病,被群众称为盘踞长江边上的“大毒瘤”。
早在2006年,新华社就发报道《 名牌“楚源”烫金奖匾后是沉重的环保代价》,曝光该集团非法排污一事,但楚源历经处罚依然“带病狂奔”。2013年3月,我与同事再次对楚源集团进行暗访,虽然遭到厂方人员围堵,但遮天蔽日的烟尘和烧灼感强烈的气味让我极为震撼,下决心要对此事跟踪到底。
2015年,新华社组织生态文明全 *调研,再次把楚源当作典型案例。当时楚源的偷排已经转入地下:一个明渠应付检查,一个暗管将污水直排长江。为了防范外人靠近排污口所在江段,在排污口附近设置了岗哨。
记者一行连续两天到楚源排污口蹲守却一无所获。直至第三天深夜,为避免打草惊蛇,在村民的带领下,耗时近两个小时从下游江滩绕行查看排污口……一路上穿过了荆棘丛和滩涂,待清晨返回时,满身泥巴,全身划伤。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篇从“泥巴”中挖来的暗访报道引起中央领导关注和湖北省委高度重视,环保部门数次进驻楚源集团进行地毯式排查,找出了楚源集团私设的偷排暗管,责令企业停产整改并开出2769.5万元的长江流域“史上*大环保罚单”。
时代大势中企业艰难回头
楚源的整改情况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2016年5月,记者一行再次来到楚源,本以为污染问题经过关停整改已经成了“死老虎”,但结果却出乎意料。
停产整顿的楚源集团在与地方政府“拉锯”:楚源集团认为环保执法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准备对荆州市政府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甚至行政诉讼。
楚源的强烈反弹,也反映出企业发展方式转变之艰难,绿色发展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如今,楚源已完成环保改造。回首过往,楚源集团董事长杨鹏说,生态环境方面欠的债迟早要还,迟还不如早还,“早还早轻松,早还早主动”。
环保是一场长跑
常年从事环保报道,我见过许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法兼得甚至带来深刻矛盾的案例,但是目睹了环境恶化带来的恶劣影响,我认为经济效益应为环境保护让路,就好比毛与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大型化工企业财力相对雄厚,有一定的实力应对污染整治、设备更新等环保开销。而长江沿岸还有许许多多中小型企业,没有资金和技术支持环保改造。楚源的案例,一方面提振了环保工作者的士气,但另一方面反映出,虽然取得了理想效果,但耗时久、投入大,对于环保工作者而言,未来的治理压力不言而喻。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关于生态建设有“这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的论断,认为生态病“一天两天不能治愈,一副两副药也不能治愈,它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长期努力、精心调养”。
这也要求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要长期保持高压态势,避免污染反弹甚至卷土重来。与污染相较量的这场“长跑”,或许是一场永远没有终点的比赛。(半月谈记者 李思远)
(来源:半月谈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