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循环势不可挡,膜工艺还能谱写怎样的故事?

中链企通环保网

  作为政策驱动性较强的行业,环保行业的每次重大变革都有赖于顶层政策的发布。在2024年,政策方面的年度“热词”则是资源循环。
 
  聚焦到水处理行业,资源化利用的大幕其实早已开启,最早可追溯到1988年出台的《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其中就提到鼓励污水再生利用。
 
  而2021年1月发布的《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是发改委和国家层面首次单独针对污水资源化利用出台的文件。
 
  在此之后,污水资源化与再生水利用成为了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并不断在政策的加持下落地。
 
  01
 
  2024再生水加速落地
 
  污水资源化利用大势所趋
 
  回顾近年来扩大再生水利用场景的政策,会发现国家对其发展的目标更为明确,落地的途径在不断细化。
 
  如2021年8月,《“十四五”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实施方案》再次强调了我国污水再生利用的目标,对中下游的污水利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2021年12月,《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方案》发布,选择典型代表性强、再生水利用配置基础好、再生水需求量大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开展试点;
 
  2022年6月,《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发布,提出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到2025年,梳理形成50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典型应用场景;
 
  2023年12月,《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出台,不仅提出推动再生水利用,扩大再生水利用场景,统筹推进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市政杂用、生态用水等,更是强调有序建设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鼓励沿工业园区建设再生水厂。
 
  2024年,国家对污水资源化与再生水利用等战略的规划也未停止,各省市也纷纷向前推进。
 
  去年3月,发改委和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实施《重点城市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动计划》,遴选5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重点推进再生水利用工作。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联合发布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名单。
 
  2024年3月,国务院发布《节约用水条例》,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建设污水资源化利用基础设施,促进污水资源化利用。
 
  202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水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广使用再生水。
 
  各个省市也有自己的规划,例如北京、天津、包头、宁波等地纷纷推出政策扩大再生水利用规模,提高其利用效率和效益。尤其是天津在2024年相关举措不断,不仅开始实施《天津市城镇排水和再生水利用管理条例》,还在12月发布《天津市再生水利用规划》。
 
  虽然国家在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与再生水利用水平方面,提供了充足的政策驱动力,但是深入接触这一领域的人都知道,污水资源化利用与再生水项目落地的过程中,光有政策是不够的。
 
  02
 
  污水资源化大方向下
 
  膜技术大有可为
 
  与一般情况下经污水厂处理排放的水的水质不同,再生水需要广泛应用至工业生产、非直接饮用的生活场景中,对水质的要求更高。这就为污水厂施加了压力,毕竟,并非所有污水处理厂的设备与工艺都可以满足再生水的生产。
 
  在此情况下,膜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膜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细菌、病毒、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出水水质高,可达到生活用水甚至饮用水的标准,为水资源的再利用提供了可能。
 
  当前,我国膜技术在市政污水处理与再生领域中累计工程应用规模最大,主要采用以压力驱动的膜技术,包括微滤(MF)、超滤(UF)、反渗透(RO)与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
 
  其中,MBR作为市政污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膜工艺,在国内的推广应用已十分成熟。但MBR也存在一个问题,在出水标准为一级B的项目中不太具有成本及投资优势,但在一级A及以上的出水标准下,MBR则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不过时代也似乎眷顾着国内的膜企业。污水资源化与提标改造近两年成为国内污水处理领域的两大重要发展方向,对污水处理有着更高的要求,这恰好给了MBR施展的舞台。
 
  如今,膜技术在中国水务行业中的推广应用已超过20年,膜项目数量以及规模都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膜行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产品性能和成本友好度均实现了大幅度提升。
 
  据行业协会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膜法水处理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膜产业从2009年到2021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24.77%,截至2022年市场规模为3600亿元,2023年膜产业总产值达到43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5000亿元。
 
  03
 
  时代舞台上
 
  碧水源上演新“膜法”故事
 
  作为国内膜企业的龙头,碧水源几乎见证了每一个膜法水处理行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其本身的发展也是半部中国膜技术发展史。
 
  2005年,对碧水源而言是转折之年。这一年,这家成立4年的企业拿下了北京密云再生水厂项目,标志着国内首个应用MBR的万吨级水厂(4.5万吨/日)落地。
 
  这个项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早年间,膜市场被GE、西门子、陶氏化学等外企占据的时候,碧水源这家本土企业在该项目的收获撕裂了外企在国内市场编织的密不透风的网。
 
  此后,碧水源陆续拿下了国内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MBR工程“武汉北湖污水处理厂”(80万吨/日)、国内最大的再生水厂“北京高碑店再生水厂”(100万吨/日)、国内第一座新水源厂——北京翠湖新水源厂等项目。
 
  碧水源一步一个脚印的同时,也在一次次创造历史。如今,距离碧水源拿下密云项目已过去近20年。在这些年里,碧水源渐渐褪去了“青涩”,方向更为明确,步履也更加坚定,逐步成长为能撼动行业的参天大树。
 
  近年来,碧水源势头依然迅猛,并在2024年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实施“换膜”专项行动,加快推进膜材料国产化替代
 
  2024年,“两新”政策推出,提出要在基础设施、工业等领域推动设备更新。碧水源实施“换膜”专项行动,加快推进水务领域膜材料国产化替代,膜销售量增长迅速,系列膜产品畅销全国。
 
  碧水源2024年工业膜订单同比增长30%,华泰纸业项目实现了造纸行业对美国杜邦反渗透膜的替代,套子湾污水厂实现了对美国通用超滤膜的替代,推进了膜材料国产化替代进程。此外,碧水源还中标广东金茂源升级改造、太原康晋水务采购等多个换膜项目,碧水源膜产品覆盖面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成立再生水公司,污水资源化连连拿标
 
  去年2月,碧水源联合体中标呼和浩特金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水源置换工程运营服务,该项目建设规模3万m³/d。随着该项目的建成,污水再生水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开采,有助于水生态的良性循环。
 
  2024年4月10日,碧水源与温州市水务集团组成的联合体中标温州滨海净水厂项目,中标金额33.05亿元,规模达40万吨/天。碧水源凭借丰富的污水资源化经验与过硬的科技实力中标该项目,成为碧水源与地方水务领军企业深度融合的经典案例。
 
  去年12月,碧水源中标吉林四平经开区净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特许经营项目,项目总投资约0.73亿元,建设内容包括2.0万㎡/d净水厂一座,800米原水输水管线等,特许经营期限22年。此外,碧水源还中标华南、华中、西南等地多个污水资源化项目,市场领先地位持续巩固。
 
  值得注意的是,12月19日,天津蓟源再生水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5750万元。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再生资源销售、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等。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碧水源全资持股。据悉,蓟源再生水的成立旨在推进天津市蓟州区的再生水利用项目,提升区域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助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海水淡化全厂国产膜替代
 
  碧水源旗下分离膜公司第三次中标舟山六横(10万t/d)海水淡化厂换膜项目,助力该海水淡化厂实现国产膜全替代。该项目为浙江省重点工程项目,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日产10万吨级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国产化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平台工程。
 
  这是该工程继2022年首次引用碧水源自主研制的海水淡化反渗透膜,打破海水淡化核心技术装备依赖进口局面后,双方再一次携手合作。此次中标为海水淡化膜领域全面国产化替代写下划时代的一笔。
 
  作为国内海水淡化反渗透膜产业领航企业,碧水源打破核心膜材料及生产装备的进口垄断,实现了国产膜性能与国际水平的接轨,助力反渗透工程技术及关键装备大规模国产化。
 
  截止目前,碧水源海水淡化膜拥有专利技术60余项,其中“一种新型聚酰胺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获评中国专利优秀奖。碧水源参与制定海水淡化膜技术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3项,并入选工信部“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
 
  工业废水市场份额不断增加,振动MBR技术加速落地
 
  2024年1月,碧水源和旗下碧水源建设与中交建筑集团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标“河南方城污水处理综合提升特许经营项目”。该项目采用碧水源新研发的振动膜生物反应器(V-MBR)技术,为继砀山县经济开发区工业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成功应用后又一振动MBR技术应用于工业污水处理领域的典型项目,对振动MBR技术在中原地区乃至全国推广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去年1月,碧水源和旗下碧水源建设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标玉门东建材化工工业园水质净化工程项目特许经营项目。这是碧水源继2023年中标疏勒河引水工程特许经营项目后在玉门工业水处理领域的又一重大项目。
 
  2024年6月,碧水源中标吉林省辽源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项目,总投资额为2.4亿元。该项目采用碧水源MBR工艺,日处理规模达2.5万吨,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项目特许经营期为40年,建设期1.5年、运营期38.5年。
 
  此外,碧水源还中标漳州金峰经开区等多个工业污水项目,工业废水治理市场份额不断增加。
 
  04 结语
 
  当前,国内水务行业新增项目骤减,不少水务企业陷入了时代转型的阵痛,在此背景下,碧水源能取得这一系列成就,离不开对技术创新的执着。
 
  碧水源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黄江龙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谈到,碧水源重点通过锚定“12256”发展战略,聚焦科技创新,释放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近两年,碧水源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升,并创近年历史新高。下一步,碧水源将稳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瞄准振动MBR技术研发与应用、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膜污染预测与优化、高品质反渗透膜开发、高性能纳滤膜开发、超微滤膜绿色生产研究、战略新兴产业方向的膜与新材料研究等重点研发领域,以市场为中心,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并形成产值,推动“膜”技术革命性创新。
 
  对于碧水源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黄江龙则表示,碧水源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巩固污水资源化、高品质饮用水等业务核心优势的同时,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海水淡化、工业零排、盐湖提锂等新材料领域,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构筑公司未来发展新优势,推动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在聚焦主业基础上,实现公司业务多元拓展。
 
  膜产品是水处理行业的“芯片”,膜产业是应对未来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社会挑战的主力产业。在当下推动污水资源化,加速再生水利用项目落地的背景下,碧水源等膜企业必将在这一核心赛道上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原标题:资源循环势不可挡,膜工艺还能谱写怎样的故事?



本文来源:中链企通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