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纷纷“投怀送抱” 是潮流所向还是有苦衷?——中链企通环保网
河北冠宇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9月以来,上市公司的公告里,出现了一种比较抓人的趋势。 9月13日,金贵银业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曹永贵12日与稷业集团签署股权转让意向协议,拟将其占公司总股本的16.70%,转让给稷业集团。权益变动完成之后,稷业集团将成为控股股东。 这位稷业集团全称为“上海稷业(集团)有限公司”,小巴层层往上翻了翻“家谱”,终端溯源到央企中信集团,所以,金贵银业这家民企,原来是投入到了“ 队”的怀抱。 若是只此一家,倒也并不新奇。然而,小巴根据公司公告做了粗略统计,2018年以来,从“暗送秋波”到“暧昧不清”到“尘埃落定”,加起来就有20多家上市公司意图或正式加入“ 队”。 “婆家” *资方面,也是各式各样的都有。小到二三线城市区级 *资委、财政局,大如大央企中信,甚至还有几个戴着神秘面纱,如舆情战略研究中心、 *防大学政治部等等。

*2018年以来已明确公告将股权出让给 *资的上市公司 这似乎和过去常见的企业混改有很大不同。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 *允许 *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 *有企业改组改革,即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但改革的主流形式多为民企参股 *有企业。 2017年8月, 联通混改试点方案落地,明确引入BAT、京东、 人寿等民企战略投资者,成为近年来民企参股 *企的标志性混改事件。 但混改的另一个形式—— *资入股民营企业,却一直以来显得比较谨慎,不过也并非无迹可寻。 2014年,就有隆平高科这一先例。 隆平高科是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名字命名的企业。1999年刚成立时是个 *企,隶属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2004年长沙新大新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实际控制股东后变身为民营企业。到了2014年9月30日,公司宣布引入中信集团。2016年1月,中信集团正式成为隆平高科实际控制人,*终控制人则是财政部。 而就在中信集团入主一年多后,隆平高科的战略目标从成为全 *领先的种业龙头到争取在2020年成为全球种业八强,2025年进入全球前五。 也就是说,隆平高科作为全 *高水平选手之一,由于 *资的入驻,骤然加速了其 *际化进程,要与全球一流的企业一争高下。 不过,如今这些争当“ 队”的上市公司,却并非全都像隆平高科这样属于优质资源被整合。在小巴统计的数据中,半数以上公司存在债务危机、股权质押爆仓等各种违约问题,引入 *资更像是“江湖救急”。 那么,民营企业变身“ 队”是否会成为混改的新趋势,“入选 队”的原因和形式各有哪些,这是所谓的“ *进民退”吗,对于 经济来说,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且看小巴问来的大头意见。

③也有一些案例,是 *企和民企之间有产业链协同,或有债务重组、债转股,或民企没有许可证等准入条件、必须引入 *资才行,等等。 总体来说,目前不是民企上市公司的扩张上升期,而是困难加剧期、寻求出路期。如果拿结婚来做比喻,现在的婚姻民企是比较被动的,但不结婚活不下去。 而 *资方面,2016-2018年, *资尤其是中央 *资利润增长突出,是供给侧改革的受益者,客观来说就是家底厚了。在反腐倡廉背景下,政府项目更倾向于给 *企,给民企有时说不清楚,所以 *企的发展空间也大了起来。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人们一度认为 *资 *企改革、混合经济改革会加快,比如 联通引入了BAT。但总体上混改较慢,反而 *资收编民企成为趋势,这跟整个 *资系统效益处于上升期、做大做强的扩张冲动得到提振,是分不开的。 当然,也有一些 *资在朝着管资产的方向努力,即将来主要通过 *有资本经营公司来进行战略性布局,它们资本实力强大,在目前较低的价格上收购控股民企上市公司就成为一种战略部署。 另外,部分地方政府也有主动性,比如*近武汉市 *资委提出,未来一两年要在高端产业链控股1-2家上市公司。 *资控股后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 *资控股后,能不能在公司治理、激励机制上保持民营企业的优势和活力,能否留住人才,值得观察。 *企的考核方式往往不够市场化,这是一个隐患。 第二,如果民企上市公司一遇到困难就倒向 *企成为一种风气,跟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不符的,本来应该采取各种方式助其解困,现在直接拿下,如果都是这样的话,示范效应是不好的。 所以,当前 *企入主民企,应该是民企暂时性阶段性的权宜之计,而不是长期的、代表未来趋势的选择。


本文来源:中链企通环保网